
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,宋代达到鼎盛。据传,泉州彩扎始于唐,兴于宋。当时泉州商贸发达,歌榭舞台繁多,每逢节日喜庆、迎神赛会、祈福迎祥时,往往有商绅富户雇请扎纸艺人,扎制鳌山、楼台等景物以助庆祝;婚庆嫁娶、祝寿等,往往要送些“花盆人仔”“寿星”“福禄寿喜”之类纸扎陈设品以示祝贺。此外,一些富贵人家摆设道场、超度亡灵等,也常请扎制工艺者制作“灵厝”等以表哀思。彩扎工艺随之逐渐发展起来,已有千余年历史。
泉州花灯
起源:泉州花灯始于唐朝,盛于宋代。据传,唐僖宗年间(873—888),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,驻于武荣,在桃源建唐王宫,带来了长安结灯的礼仪,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。
发展:明清时期,玻璃制造业迅速发展,工匠把玻璃抽成丝,泉州人称其为“料丝”,这种料丝被运用到花灯制作中。清朝末年,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将其独创的刻纸技艺用到料丝灯造型图案中,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,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实现重大飞跃。
制作工艺与分类
制作工艺:泉州花灯集雕刻、绘画、书法、造型、配色、漂染于一身,以其独有的刻纸、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闻名于世。制作传统“彩扎灯”时,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,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,然后贴上花边,描上图案,挂上丝穗。





